《十亿美元分子》读书研讨——暨日新学堂模拟融资路演特别纪实
- Tsinghua Alumni Association of NZ
- Jul 27
- 4 min read
Updated: Sep 10
两个月前,跟随新雅学堂共同探讨了《疯狂的尿酸:不只是痛风》关于健康的底层逻辑后,我们不再只关注个体健康,而是抬起头看向那些站在科学最前线、试图用解构分子结构改变制药传统的创业者。历时一个月,日新学堂与各位共读了《十亿美元分子》,这是一个关于信念与坚持的故事。与其说是富泰制药(Vertex)的创业历程,不如说是一场关于科学、资本与人性的三重搏斗。读书过程中的那种在悬崖边缘起舞的紧张感,是最让人痴迷的地方,我们仿佛跟着随行记者Barry Werth蹲点Vertex创业现场,目睹科学家们固执的研发信仰和商业现实之间的断层,亲历那段初期面临资金枯竭的艰难岁月。
Joshua Boger(富泰制药的创始人,我们叫他“博哥”)在科学还未明朗、药效尚无验证时,便踏上了融资之路,为科学争取更长的研发时间。
我们看到博哥在投资人面前不断讲述“看不见”的未来,说服投资人为概率极低的理想掏出真金白银,探触资本耐心的边界;我们看到彻夜未眠双眼通红的汤姆森像一个痴迷的炼金术士一样,用无数次失败和微调,去逼近那个他“坚信存在”的蛋白;我们目睹了山下经历蛋白结晶实验失败的沮丧和痛苦;我们都是那个“长刀之夜”的吃瓜群众,看博哥借刀斩断与施瑞伯和哈佛的关系。最终,Vertex成功上市,多年后实现盈利并且股价高升。
读这样一本小众的书,就像看一部缓慢燃烧却始终紧张的纪录片,记录了一个分子如何从实验台走向临床,一个理想如何在资本与科学之间寻找落脚点的全过程。你知道它不是小说,却常常忘了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为了配合本书的研讨,我们线下的讨论地点选在了Cafe Greenfingers——一家像是花店不小心爱上了文学,便慢慢开成了咖啡馆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里谈免疫制药、谈融资、谈理想,竟不觉突兀。

为了让这趟旅程不只是纸上谈兵,我们更是特别策划了一场模拟融资路演,并且设计了日新币。参赛者是是我们的二代青少年,评委们均为投资领域的资深前辈,通过亲身演练融资的每一个细节,孩子们感受到资金背后的严谨与挑战,更理解了科学创新离不开资本的滋养。窗外是冬日暖阳,屋里装的是孩子们炙热的理想。愿这些创新、资本的火苗从此在孩子们心头燃烧,照亮他们未来的路。
这不禁让我想起富泰制药创始人Joshua Boger的一句话“你要在资本最寒冷的时候,讲一个最滚烫的故事。”


本次参赛项目包括:
(1)Youfu Ma 和Leo Qin的无人艇项目(技术涉及GPS自动导航,声纳海底测绘,水下热成像和生命探测以及水下摄影,深水钓鱼等)。


(2)Tommy Duan 的电动赛车项目(通过蓄电池技术为赛车提供更轻、更强、更智能的动力解决方案)

(3)Peter Zhou的网络游戏项目(The City of Crale, 是一款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但最终走向历史和文化复兴的单玩家或多玩家网络游戏)

(4)年仅9岁的Allison周光昭以及她的Angels Fruits盲盒项目(由孩子设计符合孩子需求的盲盒产品,借助PopMart 和Miniso渠道进行网络的销售模式)


(5)陈耀霖的奶制品项目(以植物奶基底+天然风味调和技术为核心,项目已完成首批试产400罐,其中超过100罐已成功销售,并获得初步市场反馈。依托新西兰奶制品强国的产业优势与销售网络,本项目未来可期。)


(6)Jim Wang的可穿戴多功能口罩项目(口罩不再只是一个“防护用品”,而是将AI、传感器、语言科技与人机交互集于一体的“下一代人类界面”)

(7)康公子的植物急救包项目(AI驱动的植物诊断系统,并提供一站式植物急救包:肥料、药剂、喷壶、操作说明书等)


(8)10岁的添添以及他的AI自动网站项目(通过AI智能助手,形成设计师 + 程序员 + 内容编辑 + 市场顾问的复合角色,让想法秒变网页)

当我们的二代们热情洋溢的讲解他们的产品、用户场景、商业模型时,那种专注与自信竟让人一时忘了他们的年纪。他们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已经做出实物,有的已经投产、有的开展了调研、有的已经专心投入研发。会场里弥漫着一种奇妙的情绪——不张扬,却令人振奋。大人们交换眼神,提出问题,有些讶异,有些欣慰,还有一点点认真了。他们明白,也许今天只是一次模拟,但这群孩子,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迈进未来的赛道了。







爱好书法的铁扇公主亲自撰写了学堂横幅,日新学堂堂主胡青牛将火炬交至未央学堂主拙园手中,我们也将开启下一段——《现代艺术史》的共读之旅。

Comments